Similar Posts
華光雷藏寺盂蘭節梁皇寶懺懺罪消業
蓮慈上師說:「今天的法會非常圓滿,演化手印超度幽冥眾時,虛空現出非常多的蓮花,重重疊疊,還有很多很多的法船接引幽冥眾生。蒙地藏王菩薩、根本上師加持的力量和接引,這是一場非常殊勝圓滿的盂蘭節超度。」2014年7月28日至8月2日,加拿大溫哥華華光雷藏寺舉辦了「盂蘭節中元普度梁皇寶懺暨地藏王瑜伽焰口超度法會」,恭請住持釋蓮慈金剛上師主壇,法師及助教團護壇。大眾虔心為自己及報名家人、過世怨親拜佛懺罪消業,祈求根本上師,地藏王菩薩主尊及諸佛菩薩慈悲加被清淨光明,法會吉祥圓滿。 在近一週的拜懺中,蓮慈上師多次應機為大眾開示,上師籍地藏王菩薩的前身婆羅門女,為去世母親做很多功德,使其得以脫離地獄苦難的孝順故事,教導大眾,為歷代祖先累世父母冤親做功德,趁盂蘭節供養佛菩薩,拜佛懺罪脫離三惡道,希望他們與我們一樣結佛緣,皈依佛法僧,而得到解脫,是大孝的行為。上師反覆強調,大家不但要虔心禮佛懺罪,更重要的是要守戒不犯錯。 上師就眾生一邊懺罪,一邊又不斷製造新的業問題,與大眾分享對師尊文章「挑戰極限」一文的感悟,教導大眾必須要緊守戒律。謹守身口意清淨。師尊在談到密乘戒律時講:其實密教的戒律更多,這在在全是「挑戰極限」,修行之路,以戒律來說,級級上昇,層層加重,為的是「挑戰極限」。為自己的生死不顧,只求靈魂的出口。 上師說修行就是要挑戰極限,而惟有到生死都不顧的時候,我們的靈魂才能找到出口。世人常常為了顏面、名利等等虛無的東西去爭生死,去拚死拚活。結果愈爭愈低下,就往下下到地獄、惡鬼、畜生三惡道。 我們學佛修行就是要忍,要守戒到不顧生死,這樣我們的靈魂才能往上昇。如果修行人能夠拋掉生死,去面對一切,去挑戰我們的耐力和定力。要不顧生死的拋開一切無明,貪瞋癡疑慢嫉妒。拋開一切都不放在心上即是解脫。 修行難,就是要挑戰自己,滅慾望,滅五毒的極限。師尊講,你面對挑戰的極限的時候,你要懂得趕快懺悔。不管是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哪一種慾望。修行要比拚的功力就是忍耐力。上師以我們身邊的例子,教導大眾如何面對各種順緣逆緣的挑戰。師尊教導我們去挑戰極限,這是大智慧者的話,是大成就者的話。為什麼佛菩薩可以超度幽冥眾生,是因為祂們自己已經解脫了,所以可以一剎那把幽冥眾生送上佛國,這就是超度的秘密,這就是靈魂的出口。 Read More
蓮慈信箱:真空的法爾本然(上、下)
http://llt.vllcs.org/files/2014/05/20140412.mp3Podcast: Play in new window | DownloadSubscribe: Android | RSS 師尊文集導讀 ‧釋蓮慈金剛上師‧ 盧師尊在第140冊《打開智慧的寶庫》書中「真空的法爾本然」一文,讀起來這篇文章內容很深奧,不太容易理解。但是我認為,這一篇文章正是師尊的最大的解脫口訣。 在這篇文章中有幾個重點: 1、什麼是「法爾本然」?... Read More
華光播客:千古不絕唱2-2
http://llt.vllcs.org/files/2014/06/2-02-%E4%BA%BA%E7%94%9F%E5%B0%B1%E6%98%AF%E7%9C%8B%E9%A2%A8%E6%99%AF.mp3Podcast: Play in new window | DownloadSubscribe: Android | RSS蓮慈上師弘法有聲書系列: 千古不絕唱(2) 蓮慈上師唱誦開示師佛文集--《小詩篇篇》 沒有冤親債主 人生就是看風景 秘訣... Read More
放生要懂得求懺 文/蓮慈金剛上師
放生要懂得求懺 文/蓮慈金剛上師 在法會中,我有一感想:「如何才是放生?放生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?」 Read More
空與滿的哲思
文/蓮慈金剛上師 師尊文集244冊《心的悸動》中「什麼是無妄念」一文,師 佛在這篇文章中告訴我們什麼是無妄念。師佛首先用一個故事來比喻:一個富翁給三個女孩各一萬元錢,讓她們將一間空屋裝滿。第一個女孩用的是棉花,第二個女 孩用的是氣球,第三個女孩什麼都沒買,因為房間裡已裝滿了空氣。富翁讓女孩至少也得有東西才行,於是女孩取一蠟燭,讓整個房間充滿光明。師尊藉此故事點出 一個重點:空了才是滿,無妄念,才是滿。而眾生是一定要有實際的東西才覺得滿,一定要用實際的東西去填滿空虛,可見,修行人的觀念與眾生的想法剛好相反。 常常聽到人們問師佛關於前景的問題,師佛總是回答:不知道。師佛的意思是:一切自然生,一切自然滅,何必去瞻前顧後,一切隨它去。而眾生總是在為過去已發 生的事後悔和懊惱,為未來未發生的事而擔心,為現在的現狀而不滿意,想來想去睡不著,想來想去不能安定。因為習慣了,所以平時不覺得自己有很多煩惱,但是 只要一禪定,念頭就一個接一個浮出來,根本無法靜下來。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修法認為最棘手的就是入三摩地一節,想念太多之故。 舉一個例子,有一名同門,剛開始來佛堂時希望能有一個工作,有了工作之後又想要討一個老婆,娶到一個漂亮的老婆之後,又來求想要一部汽車,有了一部新汽車 之後,又來求想要一個兒子,有了兒子之後,還要一個房子,接下來再求要第二個兒子,等第二個兒子出生後,他又來求要賣掉原來的房子,買一間更大的房 子……。可以想象得出來,這名同門年紀還輕,在今後的人生中,應該還有很多欲望可以求的,煩惱和妄念會一直陪伴他。這不是一個眾生的現象,可以說,每一個 眾生都是同樣模式的生活,有了一個東西,再要第二個,有了第二個,還要第三個,一直要下去,永遠不能滿足自己的妄念欲求。 師佛在這篇文章中教導佛子如何去除煩惱的觀念:該有自然會有,該滅自然滅,強求也沒用,不要想太多,一切順其自然,自然無煩惱。 心無所求則安,空了不是恐怖,反而是滿。感謝師佛的智慧教導。 --轉貼至真佛報總社部落格『佛心佛情』專欄 Read More
不可道之「道」 文/蓮慈金剛上師
不可道之「道」 文/蓮慈金剛上師 《師尊文集導讀》 法王作家蓮生活佛散文詩合集《隨心所悅》中「真正的道」一篇:「妙覺豈有大豈有小/可自成宇宙/可融入宇宙/這才是真正的道/沒有誰可以貶低誰/太古的覺悟與現代的覺悟/沒有特殊的信號/我你他/歸結到妙覺時既獨立又融合/不謙虛也不狂傲」。 這篇詩很簡短,我相信大家念起來似懂非懂,因為師尊講的是「道」。師尊在文中兩次提到「妙覺」的名號。師尊曾教過,「等覺」是十地菩薩,「妙覺」就是佛。所以師尊提到妙覺時,我們應知道,這是一個圓滿得證的佛的境界。在這個圓滿的境界裡,師尊說,豈有大豈有小。 人在世間,一定分大小,做官的,分小官、大官、大大官;和尚也分大和尚、大上師、大大上師,各行各業均依其背景和成就等等的階層而有分別。即使是十法界,也依心靈的境界而分成佛、菩薩、聲聞、緣覺、天、人、阿修羅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但事實上,到了「妙覺」的佛境,是沒有分別的,法界一如,這時才是真正平等圓融沒有分別;可自成宇宙,也可以融入大宇宙,這樣的境界,才叫做真正的「道」。 「道」,只可意會,無法講得清楚。師佛慈悲,還是藉文字寫給大家看,如果完全不可說,眾生如何知道求道?所以師尊一再地用文字正說、反說、偏說,讓眾生稍微有一點「道」的概念。沒有誰可以貶低誰,這一點確實沒有誰可以做到,修行越差越做不到。「太古的覺悟與現代的覺悟,沒有特殊的信號」,這句話也是一個重點。就是千古以來的覺悟跟我們現代人的覺悟沒有兩樣。科學可以日新月異,文明可以不同,習性可以不同,但是佛性的覺悟,自古以來都一樣。 所以師佛告訴我們,一悟永悟,不是今天開悟,明天糊塗,如果還是每天在悟與不悟之間,那絕對是錯「悟」,不是「道」。我你他,即是我、人、眾生,歸結到「妙覺」的時候既獨立又融合,即是自成宇宙(獨立),又可融入宇宙(融合)。如果能與宇宙虛空融合,那一定也能與所處的人、事、物融合。由此可見,凡是不能融合,有忤逆、有爭執,仍在世間相之中。 本來宇宙最初是一個大混沌,沒有天、地、人之分,沒有空與有之分,後來因緣改變,無極生太極,再分陰陽兩儀,四象八卦……,越分越多。所以現在爭執、戰爭越來越多,國與國、民族與民族、人與人之間,境界越低,歧視越嚴重。而「妙覺」是逆人間習性而修,修到沒有得修的時候,字典裡面就沒有了謙虛與不謙虛、狂傲與不狂傲。但是當自己還在覺悟中時,當然要謙虛不可以狂傲。謙虛與狂傲,也不能絕對判斷一個人的境界,謙虛太過,變成虛偽;謙虛太少,就是狂傲。修行的覺悟不是用說的,所以師尊才有不可說之說;修行是要往內心裡面去覺悟,這樣才叫修行。 見道、行道,實踐道,當行為符合道的時候,才是證道。這時候,自然就會明白師佛這首詩的真實相。 轉載自真佛報總社部落格『佛心佛情』專欄及『蓮慈法音』專欄 [yt video=”WXgTGoRl8i4″ width=”720″ height=”405″... Read More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