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2018年2月17日蓮慈金剛上師帶領華光雷藏寺金母馬上有錢法同修>
迷途弟子 師佛在等你醒悟 文/蓮慈金剛上師 Read More
‧蓮慈金剛上師‧ 有人問:入世和出世的資糧有何區分? 一般人認識的資糧指的是世間的物質資糧,其實,資糧分入世和出世兩種。資糧在世間來說,指的是利己的物質生活。每一個人從懂事開始,所學和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資糧而準備,學校和家庭所灌輸的也全是資糧的觀念,長大了更是為了資糧而生活,一直到老年,還是為了資糧而煩惱,人的一生全部在為資糧而生活和煩惱。而學佛人講的資糧指的是無形的智慧和升天的福分。 又問:如何累積資糧? 世間法是將資糧往裡裝,為自己,是取;而學佛的人剛好相反,是將資糧往外送,利他,是捨。師尊開示說:得到地上的,就會失去天上的。所以學佛的人從供養學起,因為供養上師三寶,付出越多,捨得越多,從上師三寶處得到的護佑加持和智慧的灌溉就越多,福分資糧因供養而來。 再問:資糧如何才算夠? 以我自己來說,我每天做護摩供養,從來也沒有想過自己的資糧夠不夠的問題。因為我要的資糧,不是養自己、養家人、養雷藏寺的資糧,我要的是成佛的資糧,等於是像宇宙虛空那麼大的資糧。只要沒成佛,表示我仍然需要佛菩薩、上師三寶的加持和滋潤,所以我會一直做供養,直到我的資糧可以讓我回到宇宙虛空成就為止。我就是每天供養,每天與佛菩薩結緣,就是這樣累積資糧。 記得我當年剛出家時,也勸有緣的同門出家,同門告訴我:我的資糧不夠,等我準備了足夠的資糧才出家。意思是要賺足了養老金才走修行的路。世間人的想法認為出了家之後,沒有收入,平時零用、養老怎麼辦?所以需要快點去賺足夠的錢,這樣的觀念顯然是不懂什麼叫資糧。師尊開示說:富人想要升天,好比是駱駝穿針孔。終究,福分夠的人才能夠追隨佛陀出家;福分不夠的人,只能夠留在世間掙錢,將來還是要留在世間。 有人問:我皈依學佛這麼多年,為什麼現在仍然過得很辛苦,境況沒有改變? 我認為,還是資糧問題,資糧不足,供養不夠。 有人說,我很窮,沒有能力供養。一個人再窮也要穿衣吃飯,自己家裡總要買吃的、穿的、用的東西吧,何不先拿來供佛,然後再拿回家吃和用。因為懶隋和不在意,才會忽略很多供養的機會。供養的大小完全看心意的大小,與窮富沒有關係,不放過任何一個供養的機會,才是有福分的人。 又問:供養有什麼功德? 最近師尊在彩虹雷藏寺護摩後開示指出,護摩供養是有儀規的,比如護摩爐的形狀和供品要與主尊相符,護摩爐要分圓形、三角形、四方形、半圓形等,也要供主尊的法器和特殊的供品,不能千篇一律。第二個星期遵照師尊的指示設壇,當天舉行的蓮華生大士護摩果然大不同。據師尊開示說主尊蓮華生大士非常高興,顯現的是十八歲的相貌,很有活力,這是師尊第一次見到蓮華生大士年輕的樣貌,而且蓮師還特別告訴師尊,將圓滿主祈者的祈願,這就是供養的功德。 現在師尊住在西雅圖,我們每次去參加法會,吃喝拉撒用的全部是師尊的,如果我們不懂得供養,這樣我們會有功德嗎? 要知道並不是只有金錢物質才算供養,身體力行、用口宣揚讚佛、意念恭敬,凡用心和恭敬,什麼都是供養。如此才能累積資糧,增長福分。否則,學習真佛密法,從年輕到老,也有可能還是一個「苦」字了得。... Read More
《師尊文集導讀》 師佛的十念(上) 文/蓮慈金剛上師 師尊第252冊文集《三摩地的玄機》中「十種有助禪定的念」一文, 師尊在短短的二頁文章中,包含了佛陀的四念處、文殊菩薩的四空念,和師佛指出的十種想念的內容。事實上,這個題材講起來,是要寫上厚厚的幾大本書都不一定寫得完。如果不是師尊蓮生活佛以其大智慧將百千本經濃縮成一篇精華,大家很難從厚厚的經典中找出重點。這篇文章融合有小乘、大乘、菩薩乘、金剛乘,可以說是顯密法門諸思想均包含在其中。這本書是學佛修行者,尤其是修禪者必讀之作,讓我們來看看這十種有助禪定的念是什麼? 一、念佛。念佛自然會想到佛的莊嚴,從而攝心使身心清淨。所以,莊嚴佛身即是幫助念佛。最近華光雷藏寺和浩然精舍重新裝飾佛像金身,令眾生看了自然肅然起敬,心生歡喜地贊歎和禮拜,即是增長念佛之意。 二、念法。法是佛的智慧,念法自然可增長佛慧。 三、念僧。僧是戒的代表,念僧自然可守戒律,令自己的行為不偏差。看到出家人穿的僧衣,和代表戒律的袈紗,提醒自己警覺,不會升起世俗的妄念。 四、念戒。時時想念五戒、十戒、菩薩戒、出家戒等種種的身口意的戒律,可使身心安定。不能禪定是因為身心不能安定、守戒故,所以念戒可幫助自身戒行圓滿,自然可入禪定。 五、念施。常常提醒自己做布施的行為,幫助自利利他,無形中自然增長自身成佛的功德。... Read More
蓮慈法音:宗派亂象之我見 <蓮慈金剛上師2016年9月17日華光雷藏寺放生法會開示摘要> Read More
蓮慈法音:認知發菩提心 文/蓮慈金剛上師 Read More
《密法答疑》 文/蓮慈金剛上師 關於供養,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很容易犯。 施主布施金錢或物資給道場或出家眾時,如果施主心中產生的是自傲的心態,將出家僧看成是不如自己的人,認為自己是在施捨恩惠給出家人。這種不是出於尊敬和慈悲心的供養,將導致越布施越傲慢,反而增長了自己的業障。 又有善信在參加護摩供養後說,他感應到供品不夠。我告訴他:「佛菩薩讓你感應到供品不足,是因為你的供養不夠。」供養不只是道場的事,是每一個參與者的心意。多年來,很多人都認為,所有的供品都要道場準備。固然道場會準備基本的供品,事實上所有供佛的機會,都是要大家做的。每個人盡自己供養的心力,個人做個人得,自己的福田要自己種。除非認為自己的福田足夠,或者是認為自己已經親證佛果,這樣才不用供養。如果還是覺得不足,還沒有成就,就要跟隨師尊、僧寶,藉著道場的每一場法事,努力去實踐去累積供養的功德。 懂得供養後,還有一個關於供養的觀念。護摩時有善信將貴重的供品貼上「不下爐」的字樣,因為較貴重,要留下來自己用。這樣的做法對嗎?便宜的供品給佛菩薩,貴重的留給自己,顯然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。 比如有一次護摩,有善信在供香的盒上寫著「不下爐」三個字。信眾不懂尚情有可原,但是弘法人員和義工不能一味地隨順眾生,將供佛的供品妄自分成「下爐」和「不下爐」兩種,要教導信眾正確的供養觀念。師尊教導供養就是在培養「捨」的發心。佛菩薩是最尊貴的,所以應該將自己最喜歡的供養給佛菩薩,而不是自己不喜歡的才供。即使供的是很值錢的黃金、鑽石尚且要捨,更何況只是普通的供品。 要知道,這一世不富裕,因為前世不能「捨」,如果這一世求遍天下大佛大菩薩,還是不靈,就要檢討一下自己,是不是自己小氣? 師佛慈悲每個星期帶領眾生做護摩供養,弟子們就要藉此機緣學習布施,這一世供多少,來世就得多少,如是因,如是果,因果不爽啊! Read More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