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是「無能聖人」?

with No Comments

文/蓮慈金剛上師 --師尊文集導讀 盧師尊文集第244冊《心的悸動》一書,每篇文章最後的詩句,可以說是文章的精華所在,雖然文字非常簡單精短,但意義深遠,法味濃濃。想要明白師佛真正的詩意,卻不是那麼簡單。譬如書中「裝死很重要」一文,這篇文章中的裝死,每個人都會,但是與師佛所講的裝死,意義卻大不同。 一般人的裝死,最常見的是發生了不好的事情,會受到處罰或責罵時,每個人都會裝死或裝傻,並提供自己不在現場或與此事無關的證據,更甚者還會轉嫁給他人。師尊在這篇文章中所講的裝死,是這個作用嗎? 師尊在這篇文章中藉老子的話告訴讀者:「剛強者,易死!」站得越高、強出頭、愛表現、野心勃勃的人,易死!師尊用「老兵不死」的哲學舉例,很平凡、其貌不揚、無能的人,即使在人們面前走來走去,也不會引起任何人注意,這樣的人才最安全。 但師尊寫這篇文章是要教導修行人「裝死」和「裝無能」嗎?事實上,師尊活得比任何人都勇敢,比任何人都坦白,自己的優點也講,缺點也講。師尊一生所受到 的譭謗和打擊,正是因為師尊沒有裝死裝無能所致。師佛在祂自己的身上,並沒有運用裝死哲學,既然師尊不選擇茍且偷生,不當老兵,該出頭就出頭,不管是對自 己有利或沒利,該講就講,為什麼師尊還要寫「裝死很重要」一文? 對於生活在「有為」世界的眾生來說,只要還在生死苦海當中,為了要生存,有時候,就不得不學習裝死哲學。但是對於開悟的聖者如師尊來說,已經超越了生與死,所以師尊不用裝,也不用掩飾自己的弱點,可以很自在的在娑婆大海中游泳,不受到一絲一毫的損傷。 然而在世間,人們從小所接受的教導和教育,就是要不斷地超越別人。這種一定要羸的觀念,讓人們從小就生活在苦海當中,學生時期為了拼分數而痛苦,最大的 願望就是快快長大,再也不要念書了。等到長大之後,才知道,痛苦才剛剛開始,為工作痛苦,為找對象痛苦,結婚之後痛苦更加倍,每天為柴米油鹽而痛苦,上有 老,下有小,肩上的負擔壓得自己苦不堪言,這正是「有為」世界的現象。因為「有」,所以要去爭取;因為怕失去,所以要裝死,永遠在患得患失的痛苦中掙扎。 但佛法的偉大就在這裡,佛法可以幫助人們渡過生死的大海,面對世間八風的吹襲而不動搖,正如聖者蓮生活佛盧師尊,因為已超越生死,所以不需要任何「有為」的能力,當然也不用裝無能,這時才是真正無生、無死、無增、無減、無得、無失,深諳無為法的「無能聖人」。 所謂「無能」,即不是「無能」,才是「無能」。

師尊文集導讀:依法依人 回歸無知

with No Comments

文/蓮慈金剛上師   蓮生活佛盧師尊的文集和開示,蘊藏無窮無盡的智慧在其中,可以引導佛子跳脫凡胎肉身,與宇宙大智慧尊相應。師尊的智慧的文章,我覺得讀一遍遠遠不夠,要一而再,再而三的用心讀誦,反覆咀嚼。   盧師尊的第244冊文集《心的悸動》中「回歸無知」一文,師尊指出,回歸無知,是回歸道家的清淨沖虛成道的境界,也即是佛教的涅槃成佛,並不是真的無知;是無所不知,卻不放心上,是明心見性的真知。   師尊在文章中提到一句很深的行話:學佛是在做準備的功夫。準備什麼?準備佛子的佛骨,而佛骨是由積功累德而來。佛子所做的一切,都是在為佛骨的建立做準備。   在這世間,雖然五花八門,每一個人所爭所要的,都是一樣的東西。每一個人的願望離不開財色名食睡的範圍。如何超塵脫俗,恢復自己清明的性靈?唯佛法能治。佛法是調心法,調整佛子的身心達至平衡的解脫法門。   學佛不是一蹴可成,要次第起修,一點一點深入,一點一點累積,還要有善知識的引導和佛子的努力鑽研,才能慢慢深入到佛法的大海。學佛法的過程中,要用到見、聞、思、修的功夫,用眼睛去看,用耳朵去聽聞佛法,看了聽了之後,要去反覆思考,將聽聞到的智慧法語印入心中,不令隨著時間、空間、環境等等的變遷而忘失;直到變成了自己的智慧才算是明白,明白了以後,才能做最後究竟的修行功夫。   可見,佛法離不開佛書,離不開佛陀的道理,更離不開成就的善知識。我發覺一些新皈依的同門,常常一段時間之後就不願意來佛堂修法,自己躲在家裡不知道在做什麼?有人說在家做唸經的功課,但是如果不懂經義而讀經,唸千百億萬遍也不可能開悟。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,三藏十二部佛經,窮一生的時間也無法讀得完,更何況是明白?   這篇「回歸無知」是開悟的大成就者蓮生活佛盧師尊,告訴我們的至理名言。我認為,學佛學佛,還是要跟前人來學,依法還要依人。只有走過這條路的前人,才能告訴你如何走才是正確的,如果沒有多生多世修出來的福分,不可能在這一世,跟隨到真正有證量成就的師父學佛。今天大家既然皈依了真佛,就要好好跟佛學習,不要入寶山而空回,白白浪費這一生,這一很奇妙的、要修很多世才能在今世成熟的大善因緣。

[師尊文集導讀] 無諍三昧

with No Comments

文/蓮慈上師 有句俗話說: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。可見,口是禍事、諍執的開端。所以,「諍」字以言字為旁,表示由口而起。 師尊在第244冊文集[心的悸動] 「無諍三昧」一文,一開頭就點出,「現在的人,早就忘了佛陀偉大的精神之一――無諍。」 現在的人,從小就訓練口的能力,口舌伶俐、能言善辯的人,自然出類拔萃;現在的人,為了爭勝,免不了鬥來鬥去,互揭瘡疤、隱善揚惡,盡其所能無所不用其極。爭執的結果,雙方皆毀損。 為什麼會有爭執?無非二個字――好勝。每一個人都想當勝利者,所以自然就會辯到底。但是想一想,諍的結果,往往是兩敗俱傷。很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,平時很好的一個人,有一天突然跳起來,製造了一場戰爭,接下來,他就要承受戰爭的苦果,所有的人看到他,好像看到毒蛇一樣,避而遠之。 前段時間媒體報導,香港有一對未婚男女,在結婚前一個星期,發生爭執,女方一時氣不過,沖到陽台,一個不穩,竟栽下樓,跌死了!因為幾句爭執,就失去一條人命,我相信,如果再來一次,男方一定不會與未婚妻吵到底,一定會讓她一下,不致於造成了心中永遠的痛和虧欠。而女方也會懂得體諒愛護男方,不會為了幾句爭執,就喪失神智釀成悲劇收場。像這種因為小事而釀成大禍的例子,舉不勝舉。只要打開媒體,不是父子相吵,子殺父,父殺子,就是子殺母,兄弟姐妹自相殘殺,也有學生殺老師,徒弟殺師父,全是殺來殺去,打來打去,完全亂了五倫。近些年還有恐怖分子,濫殺無辜,殺的都是完全不相干的無辜百姓,這個世界完全與過去不一樣了。 這一代已經忘記了佛陀的無諍三昧,下一代更可想而知,世界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?所以,做為一名佛教徒,還是要守口,修無諍,從自身做起。一人修無諍,帶給社會就是一分清淨的力量;二人修,帶給社會二分力量;一傳十,十傳百… …,一直傳播下去,就像師尊在文中的結語一樣:「我無諍。你無諍。他無諍。一片祥和。」 為了人類的下一代,就從少說一句話,多做一件善事,來啟修我們的無諍三昧吧!

1 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