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milar Posts
浩然精舍新春釋佛法會 悟無常立目標 為眾祈福天現彩虹
浩然精舍新春釋佛法會 悟無常立目標 為眾祈福天現彩虹 文/Tony Read More
蓮慈法音:再談發菩提心的誤區
再談發菩提心的誤區 文/蓮慈金剛上師 Read More
蓮慈信箱:一切功德來自根本上師
一切功德來自根本上師 ‧釋蓮慈金剛上師‧ 有學佛的人問,對待一件事情的成功,修行人與世間人的看法有何不同? 學佛的人相信,自己所擁有的一切,包括生命,都是來自於上師三寶,佛子所做的所有事情的成果,都是上師三寶加持的結果。學佛的人,一件事情做成功之後,並不是自己變成英雄,明白成功不代表是自己的成功,也不代表自己偉大。成功是來自於佛菩薩護法的加持。這種觀點與世間的想法和做法完全相反。 世間眾生所擁有的,只是與生俱來的業力和宿命,這些如影隨形的業障跟著眾生生生世世,所以做任何一件事情有障礙是必然的。而能夠順利成辦一件佛事,是因為有上師三寶的護佑,使障礙消除的結果。 記得早期剛皈依師尊蓮生活佛盧勝彥時,不懂得什麼是發菩提心,但是看到宗派的文宣需要幫忙,就主動去做,一做就是六年。六年之後被師尊剃度出家時,師尊說:「還好,這些年她懂得發心。」我才知道,原來這六年所做的,就是發菩提心。如果沒有皈依師尊,到今天我還是一個凡夫俗子,感恩師尊、佛、菩薩的加持護佑,也感恩他們令自己發起做義工的善根。 有人問我:「你做了這些年義工,一定有很多障礙,但是沒聽到你抱怨什麼,怎麼可能?」我在做文宣義工的時期,好像完全沒有障礙,這是一個不可能的奇跡。我認為,就是這顆菩提心,因為奉行師尊的教導,所以才會沒有障礙。 根本上師蓮生活佛盧勝彥,弟子超過五百萬,應該師尊的障礙最多也最大。但是在盧師尊來說,當菩提心發到極點的時候,沒有障礙。盧師尊發願粉身碎骨度眾生,哪裡會抱怨。有障礙,有抱怨,是因為菩提心發得不夠大,才會一路做一路障礙,一路做一路抱怨。 假如一個消防員看到火災,他會抱怨火太大而不去救人嗎?救火的人一定是忘記自己,才能衝入火中救人。一個忘記自己的人,哪裡有障礙?所以,我做義工也是學習犀牛的精神,做文宣忙到忘我,聽不見也看不見身邊的障礙,所有的障礙碰到一直往前衝的犀牛,統統倒在地上。所以有障礙在我來說,也沒有障礙。一直做到現在,真佛報21周年,華光功德會19周年,我還是在做,而且沒拿真佛報、華光功德會一分錢,做了21年加上19年,再加上華光雷藏寺17年,雖然我皈依才23年,但是我做三個不同機構的菩提事業的義工,加起來是57年,是別人一生也可能做不到的數字。這就是發心的福報。 所以說,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,菩提心越大,衝力越大,阻力越小;相反,菩提心越小,就步步艱難,離佛很遠很遠。 Read More
從「這一切都很有趣」談起
『師尊文集導讀』 文/蓮慈金剛上師 修完一壇法,心靈特別安寧,此時來分享師尊充滿智慧的著作,領悟的更有深意。 今天再跟大家研讀師尊第246冊文集《自己與自己聊天》,每一篇都是開悟小語,讓我們看看在開悟者蓮生佛的眼中,祂是怎麼看這世間的? 在『這一切都很有趣』一文中,有一句重點:「修行到了最高的境界,就像那一朵雲一樣,對人間不起分別。就像玫瑰花香一樣,對人間不起分別。」 人之所以很復雜,就是因為分別心。由分別心,而產生邪見,由邪見,產生邪知,人與人之間所謂投緣與不投緣、喜歡與不喜歡,皆因分別而來。因為眾生不明白宇宙的真理,所以永遠在分別中掙扎。 想要在世間找一個與自己完全契合的人,我相信永遠找不到。你有分別,他人亦有分別,永遠分別不完。既然我們沒有選擇地已經投生在人間,就要試著用佛的眼光 來看待世間的一切,將自己置身於世間紛擾之外,才能夠超脫。像兒童觀畫,無論畫有多美,兒童看了等於沒看一樣,看完就忘了,絲毫不受影響。既使兒童有時因 痛而哭,但轉眼就忘了,又會玩得很快樂。而大人卻總是忘不了任何一件事情,所以很多煩惱和痛苦。師尊說,像太陽、月亮、星星、雲、玫瑰花香,要出來就出 來,要香就香,絲毫不受任何影響和牽纏。平等無分別,正是宇宙大圓滿的道理。 佛子試著去參悟宇宙大圓滿的道理,學習佛陀教導的「法無自性」的真理。所有的分別都是人為的,所謂快樂、憂傷、生死、所有世間一切的相其實完全沒有自性,法性無分別。這樣的觀念建立起來之後,才會比較容易看透。當佛子真正明白法性無分別時,一切就都沒有關係了。 雖然道理很深,還是有徑可尋,佛子首先要從基礎修起,先修出離,即是將自己從某件事情上抽離出來的意思。這是一種很好的修行訓練,任何場合都可以應用。譬 如當要與人吵架或爭執時,當下將自己抽離這個情境,沒有了自己,狠話到空中沒人接,自然起不了爭執,也無架可吵。修行與未修行的區別之一,是修行人懂得 「止」,「止」即是「定」。人與人不能止,就有爭執;國與國不能止,就有戰爭。媒體上報導的事件到處都是因為不能停止而起爭執,甚至失去生命的例子。修行 人遇到不好的事情懂得出離,遇到好的事情也要懂得出離,不沉迷於其中,甚至連生死大事也要出離,不貪生,不怕死,這樣才能不受世間污染。... Read More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