蓮生活佛文集導讀-第289冊《如夢如幻》 我的人生觀(真空見解)

with No Comments

《師尊文集導讀》

蓮生活佛文集導讀-第289冊《如夢如幻》

我的人生觀(真空見解)

文/蓮慈金剛上師
  師尊蓮生佛可以說是當代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善導師。師佛的智慧在祂的書中淋漓盡致揮灑自如,源源不絕,在不知不覺中,令讀者們得到改造,改變讀者們的人生觀,改變讀者們的行為,改變讀者們的思想;無論對當今之世的眾生影響之鉅,甚至對未來多生多世佛子的影響都是沒有辦法計量的。自從我三十三年前皈依,我每一次開口都會忍不住讚嘆,由衷的感恩,樂此不疲,而且沒有人可以讓我住口,不管我是在病中,在困難中,或者是在任何的時候,一想到師佛,我都是永遠的讚嘆。師尊上師三寶對我們的加持,每一天都不會離開我們的身體,不會離開我們的心靈,而我們就在這甘露法流的灌頂當中,每天都重新為人,重新振作,永遠鮮活。
  拜讀師佛的著作,想學佛法,想開悟見性,在祂的書中都可以找到答案,在書中都可以得到啟發。誠如師佛在每本書的「序」都寫的:信不信由你,開卷有益。
  今天我們要拜讀的是第289冊《如夢如幻》這本書,加上如夢如幻豐富多彩的蓮生活佛的畫作封面,一舉數得。
  這一篇是「我的人生觀」(真空見解):「我說:我死後,只留下三個字:無干涉!」你覺得很普通,三個字,但是我們老弟子,很久以前就聽過師尊說祂圓寂時,祂會留給世人三個字「無干涉」。很多的祖師在臨終時也都給他的弟子們留下最後的咐囑。我們的師父仍然生龍活虎,年輕有為,好像十八歲一樣,精力充沛,故對祂留下給我們的這三個字,只覺晦澀莫深,未明其意。幸好在這本書裡,師尊終於用善巧比喻解釋給我們,看了終於能夠更加的明白了!「我去看一場電影。男主角──主要人物。女主角──主要人物。配角──客體。配角──場景。(主客分明)那我是什麼呢?我是觀眾。跟電影裡的一切無關。」這很明白吧!我們去看電影,男主角、女主角、很多配角、臨時演員,很熱鬧,情節很豐富,我們看電影的人是觀眾,沒錯!我們這個觀眾跟電影裡的一切情節也都沒有關係,對的!「電影的內容,當然有喜怒哀樂,有喜劇,有悲劇,有戰爭片,有愛情片,有恐怖片,有科幻片……。有些人跟著笑,跟著哭,跟著緊張,跟著恐怖,跟著電影的情節走。」是呀!我們在戲院中都會聽到全場都在笑,全場跟著擦眼淚。…「那是看電影的人,融入電影之中,自然產生了情緒波動。」確實看連續劇、偶像劇,越追越深入,每天吃完飯各人都擦擦嘴巴,跑到電視機前面繼續追劇,主角到底有沒有逃過劫數?男女主角的戀情最後有沒有修成正果?壞人會不會早點死掉?喜歡的皇帝會不會被人暗殺?觀眾完全就是跟著情節轉,越是扣人心弦,越能得獎。因為所有的人都跟著哭、跟著瘋,全民就認為它是最棒的,配拿小金人獎。
  「得到電影結束。電燈一亮。你恍然大悟,原來我是我,電影是電影。無干涉!」就是這種失落的感覺,電影結束了,就成了「無干涉」!跟你我都完全沒有關係了,遺憾!
  接下來,下面這段話就是祂要講的重點:「我告訴大家:電影是假的。男女主角,也是假的。佈景也是假的。情節是假的。喜怒哀樂是假的。生是假的。死是假的。(當你融主電影中時,你以為自己是男主角、或你是女主角)要等到電影結束,你才醒了過來。原來只是一場電影。你只是觀眾。二者全無干涉!我的比喻很清楚明白了!」師佛以漸進式的引導你用佛教的理念、智慧去看待你這一生的人生。如何看待呢?重點,「佛性是觀眾。」用的是啟悟的巧喻,佛性是看電影的觀眾,那主角是誰?「主角是假我。」配角是誰?「配角是他人。」電影的情節是什麼?「情節是人生。」迷霧揭曉,從我們出生到病到死,這一整個人生,就是我們自己演的電影的全部情節。電影的主角是我們的肉身,「假我」。那麼「真我」是什麼呢?「佛性」。這下就得把一個人分開了:主角也是我,觀眾也是我,觀眾是真實的我,實相的我,是「佛性」。肉身的我是暫時給你用的,叫做「假我」。配角是其他人,家人、親戚、朋友、路人甲、路人乙,凡接觸到的人,也都是「假我」。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這部戲就是這樣分配的。一切有相皆假,唯有「佛性」真。有趣吧!
  「人生有生,有死,有主,有客。有形色不一的情節,有喜怒哀樂。」可不?!不管是二十幾歲,還是已經中年、老年了,無不是一下子喜,一下子哀,一下子忿怒,每天演得轟轟烈烈悲喜交結!有一位同門她年輕的時候跟我說,她要生個小孩,要不然老了沒有依靠。求加持後生了個小孩,從此我就得看著她上演人生的苦情戲碼──三娘教子,媽媽經!看她每天24小時傷透腦筋!所以,人生的戲中的配角會影響你的生命很多很多,你的先生,你的太太,你的兒子、女兒,都是人生重要的配角。還有一位師姐她的人生戲是這樣的,她的工作很順利,有兒有女,兒子很內向,女兒聰明伶俐,她的人生是樂觀戲。她很不一般的,什麼好處都自動會迴向給師尊金母,明明在生活過程中不是事事很順利,但是她都會把它想成好的,不悲觀;專挑好事去快樂,不挑不好的去哀傷,每天樂呵呵的,不簡單!
  師佛在這篇文章中是要告訴我們,如何超脫的解脫智慧。要怎麼看待自己人生的戲呢?如何才不會入戲太深,生命結束了還不要結束,生生世世不斷重演輪迴不休的戲碼?答案是:以「佛性」觀眾看一生的這個電影,密訣是客觀的把自己和電影劃分開來就沒有干涉了。也就是說,你的人生是喜,你的「真我」看它也是一時,喜很快也會不見的,就能夠超脫;你的人生是悲的,是苦的,你的「佛性」以旁觀者的態度隔岸觀火,就能夠清涼、客觀,而不會被火燒身。唯有在你的人生的電影當中,能夠當一個清醒的客體,才能全身而退,超脫痛苦,出離你這一生的人生大戲。果真師佛的「無干涉」三個字就足以受用終身了!
  文末祂更加送了更深的猛料:「至此:大家明白了:達摩祖師說:無功德。二祖慧可說:覓心不可得。六祖說:本來無一物。又說:不思善!不思惡!『金剛經』說:如夢幻泡影。我說:無干涉!」眾知,西天第二十八祖達摩祖師東渡到中國,度中國的有緣眾生,創立禪宗,成為東土第一祖。當年的一個典故是達摩祖師到東土應邀拜訪當時的梁武帝,梁武帝非常崇敬佛教,蓋了很多廟宇,立了很多佛塔,供養很多出家人,他覺得自己功德巍巍。一來就問達摩祖師:蓋廟造塔供養出家人,做那麼多偉大的佛行事業,有什麼功德?達摩祖師面無表情地回:「無功德」。梁武帝聽了很生氣,當場不歡而散。
  之後,達摩祖師眼見因緣不合,一葦渡江,去到少林寺後山閉關,在山洞裡不吃不喝不睡,面壁禪定,一坐就是九年。那些嫉妒祂的,對祂不懷好意的少林僧,曾在食物裡下毒,毒祂不死;用繩子想把祂拉出來,祂如如不動;用針去刺祂,針下去又彈出來,身體如棉花,毫髮無傷。一來二去聲名遠播,慧可聽聞達摩祖師的名聲,翻山越嶺慕名而去,餐風露宿來到洞外,時值大冬天,下著大雪,慧可長跪洞外數天,達摩祖師完全不理,最後慧可舉刀把自己的一條手臂生生砍下來,斷臂求法以示誠心。達摩祖師這才出來見他,問:你來做什麼?慧可說:我心不安。達摩祖師:把心拿來,我幫你安。慧可:我找不到心。達摩祖師:安心竟。禪宗講印心,慧可當下悟「覓心不可得」。師徒的一句對話,慧可馬上印心,開悟成為禪宗二祖。二祖之後傳到六祖慧能的開悟偈是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」什麼叫「本來無一物」?有物即假,無物是真。祖師們的意思,即凡是物都跟你真正的「佛性」沒關係,「無干涉」。「覓心不可得」,你要安的心是一時幻化的,本來就是沒有的,是假的,所以你當然找不到,達摩祖師講「覓心竟」,找得到的只有你的「佛性」。六祖講:「不思善!不思惡!」這句話就是沒有善,也沒有惡;有善著相,不思善不著相。只要思善思惡都是分別見,認假為真,著假相;善跟惡是二元,是對立;佛性是一元,是絕對,沒有分別。至此,我們循著師佛教的看電影觀眾跟主角的哲思,觀現實人生的電影情節跟你的「佛性」毫無干涉,就能明白達摩祖師說的「無功德」是什麼意思,也就明白二祖說的「覓心不可得」,六祖說的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還有「金剛經」,釋迦牟尼佛說的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。」的空觀思想。

  那一天,在現實人生,一旦徹底明白了這一生是夢幻泡影,不思善惡,出離一切,不予取予求,讀者們或也能像師佛一樣,豪氣的說出:「我死後,只有三個字:『無干涉』!」幸哉!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