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週的同修會上,我有一個問答題問同門:「如何把每天所做的每一件事變成佛事?以佛堂每個月布施熱食給流浪漢為例,請回答。」
有同門回答:「佛陀講三輪體空,沒有布施的人和對象,布施完就忘了。」
三輪體空是沒有布施的人,沒有布施的對象,也沒有布施物。既然是這樣,那麼義工為什麼要穿上華光功德會的制服去派食物,穿制服表示要宣傳自己,是有布施的人,派食物表示有布施的對象,這是什麼意思?如果做不到三輪體空,又要如何做才能符合修行的原則?
制服上印有真佛宗的標誌,代表的是佛菩薩的精神。穿上制服去布施,代表佛菩薩上師三寶賜福眾生資糧,是菩薩慈悲喜捨的表現。以這樣的心態去布施,才能讓眾生生出對佛菩薩尊敬的心,提升眾生的心靈和志趣。
有人問:「聖人說左手行善不要讓右手知道,但是在派食物的現場,義工有照相,還要登在媒體上流傳越廣越好,這樣不是違反三輪體空的精神嗎?」
其實照相與穿制服的意義一樣。照相不是為了自己出風頭,不是為了自己上報紙,所謂佛事,一切功德都是迴向佛菩薩上師三寶。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,一定是依據佛菩薩上師三寶的教導而做,不是為了漂亮而穿制服,不是為了出名而照相,不是為了利益而行善,總之,凡為自己均非佛事,還是一介世俗凡夫而已。
在布施時,佛子亦絕對不可以有自己比對方高尚、對方是骯髒的想法,以分別心去布施,這樣的善行,只會增長自己的傲慢心,滋長自己的五毒。
行者每做一件事之前,一定要想清楚,我在做什麼?為什麼我要做這件事?如果做每件事都能將自己的心態調得正,符合佛陀的教導,這就是在修行。雖然每個人都會做善事,表面上看形式是一樣的,但是內在卻大不同。只要佛子的心靈是清淨的,無形中自然會感染和教化身邊的人變得清淨。一個人就是一個法輪,法輪所到的地方,這個地方的大環境,就會得到清淨,這就是轉法輪。
祝福大家,都能夠善用自己有限的生命時光,去做好每一件佛事,成就一個真正的大修行人。
Similar Posts
談傳承加持力對我的重要 文/蓮慈金剛上師
談傳承加持力對我的重要 文/蓮慈金剛上師 Read More
2017新年感言(上,下) 文/蓮慈金剛上師
2017新年感言(上) 文/蓮慈金剛上師 2016年12月31日,同修後,與同門導讀師尊文集《來自佛國的語言》之「摩訶雙蓮池之境相」一文。 Read More
心窗開關自在 文/蓮慈金剛上師
心窗開關自在 文/蓮慈金剛上師 《師尊文集導讀》 法王蓮生活佛盧師尊散文詩集《隨心所悅》中「逸去的晨露」寫到: 「他們曾互相憎恨殺戮/他們也曾互相珍惜/只一瞬間/就是逸去的晨露/記憶中太多如此相同的事/很好很親密的朋友眷屬/只一瞬間/互相遺棄與互相侮辱/白天與晚上只一瞬間就一閃而逝/黑暗光明亦然如此/天堂與地獄也是如此如此/生存與死亡很迅速/迷與悟/想一想人們真的有夠盲目/名位財利色慾男女/花開一瞬間/貪瞋癡身口意/清淨與不清淨/如何不去悟/我的心/很安靜的開窗閉窗/自知自己應該走怎樣的路」。 這一篇散文詩寫的是娑婆世間的眾生相,也是我們大家曾經經歷過的故事。想一想我們走過來的路,從小學、中學、大學到進入社會,一定會有各種不同年紀、背景相似的朋友。但是到最後,正像師佛所說的,像早晨的朝露一樣,一瞬間不見了。有些固然是因為環境改變而失去聯絡;但是也有的由最初的親密變成陌路,甚至反目成仇,互相怨恨。 好朋友為什麼會離開?師佛在文中點出重點:是因為「名位財利色慾男女,貪瞋癡身口意」的因素。以我自身的例子,記得我從中學開始,有一個非常要好的閨蜜,那時她家是桃園的地主,花園洋房非常漂亮,佔了整條街。她常常邀請我去她家玩,晚上就在她家過夜。我們常常黏在一起,好到如膠似漆,做什麼事都在一起。 記得有一次她幫我介紹男朋友,一起吃飯時,她讓男生幫我夾菜,結果男生因為緊張,將一整瓶的胡椒粉打翻在我的湯碗裡。雖然是五十幾年前的事,那一幕到現在我還記得。一直到大學畢業,出國後我們還保持著聯絡。有一次收到她的信,說她的爸爸生意失敗,要向我借錢。當時我只是個窮留學生,當然沒錢借她。從此,這個友情就沒有了。友情在利益面前,很容易就不見了,這是財利影響的例子。還有爭名奪利、男女情愛等的例子,舉不勝舉。 正像師尊文中所說,這種無常的變化是很難預料的;白天與晚上的交替,只一瞬間而已。人心的變換,更是在天堂與地獄來來去去,快樂的時候感覺在天堂;仇恨憂傷的時候,感同地獄一般。人的生與死,同樣極為短暫,如曇花一現。上個月還在欣賞楓紅花艷的大自然風光,現在卻是樹禿花殘滿地凋零。時間一閃即逝,一切終歸結束。而在此過程中,如果不修行,眾生永遠不知道自己生生世世活在輪迴中。 所以,師佛在散文詩的最後點出重點:「我的心/很安靜的開窗閉窗/自知自己應該走怎樣的路。」窗代表心,能夠很安靜的開窗和關窗,表示師佛完全能夠自主自己的心。只有明白自己的心,看見自己的心,才能自主開關「心」窗。師尊說:「我的心/很安靜的開窗閉窗。」很安靜表示心中絲毫不起伏,這就是自主的現象。而眾生的開窗和關窗,砰!打開,全天下都知道你在生氣;砰!關上,從此老死不相往來。這就是不能在適當的時候,開窗和關窗的眾生相。 釋迦牟尼佛說:「佛學就是心學。」密法的觀修冥想,正是訓練心念,從像瀑布一樣的心念變成小溪流,再變成一個平靜的湖,波瀾不起。所以,這一篇最重要的是最後一句:「我的心/很安靜的開窗閉窗」,這就是心的成就。 [yt video=”Em2x7n_q1yw” width=”720″... Read More
師尊! 對不起!
師尊! 對不起! 文/蓮慈金剛上師 2016年4月30日,師尊蓮生活佛主持釋迦牟尼佛護摩大法會,開示生平第一次示疾住院,牽動了無數弟子的心。做為弟子的我,心痛之餘,更多的是反思,當今之世,恐怕沒有一位弘法的人受到像師佛這麼多的攻擊和誹謗。無論大乘還是小乘、金剛乘的法王、仁波切、長老,沒有人像師尊這樣,度眾的法輪轉得這麼大,法會如此的密集,用一個人的身體去排除萬萬人的業障,這是絕無僅有的,所遭遇的魔難也是絕無僅有的。由此可見,蓮花童子這一世要轉真佛法輪,實在是萬分的不容易。 弟子們當反思,請佛住世為的是什麼?難道只是為了讓師尊來扛自己因不守戒而造的罪業嗎?什麼都丟給師佛去照顧,將所有的痛苦加在一個人的身上,於心何忍? 師佛示疾,做為弟子的我們,真的要好好警醒和懺悔,認清跟隨師佛是為了什麼?是因為要聆聽師佛傳佛法的智慧,而不是因為師佛有大法力可以滿足自己的予取予求,這是非常不仁慈的行為。更不能因為師佛的大加持,滋長自己更大的貪心,糟蹋了佛住世間傳佛法的本意。如果是這樣,與當年耶穌因替代眾生的罪而被釘在十字架上,流血到盡有何異?真佛宗的同門難道真的要聖者重演歷史最悲慘的一幕嗎?追佛是追佛的智慧,而不是追佛的肉身來替代自己的業障,這是殺佛啊!供養師佛吃飯,也不是要從師佛那裡拿到什麼好處,應該是懷著感恩的心,單純地去供養佛。我認為,這樣才是更正確的念頭。弟子們是因為深深地體會到在娑婆世間做人的辛苦,輪迴的痛苦,而願意跟隨佛去學習解脫的方法和智慧,所以弟子皈依是要準備下苦功去精進修法的,而不是要不勞而獲,馬上從師佛身上得到撥命轉運,求得佛菩薩讓我們快速得到世間名位錢財的滿足。 今天,師佛為了眾生的貪求而示疾,我們每一個真佛弟子是要心中有愧的,我們每一個弟子都對不起蓮生活佛盧師尊!師尊已經將最珍貴的佛法智慧寫在一本本的著作中,這是一位大佛大菩薩留給世人永世受用的傳家珍寶,弟子們要多多拜讀,努力鑽研融匯貫通師佛要教導弟子們的佛慧才是正途。希望藉此師佛示疾之機,喚起弟子們敬師、重法、實修的解脫真意,在此虔誠祈願師佛蓮生活佛盧師尊佛體安康,長壽自在,請佛住世,法輪常轉。 Read More
旅行就是閉關-2015年3月早春台灣行有感
文/蓮慈上師 「修行路上我不寂寞」 旅行就是閉關-2015年3月早春台灣行有感(上) 我的一生,最不喜歡的就是旅行,最怕的就是坐飛機,如果不是有弘法任務,我是決不會出去的。 這一次回台灣,是佛菩薩的指示,佛菩薩為了讓我回台灣,可謂用心良苦,先是給我穿馬甲,然後是扎綁腿,,給我做護身和堅固我的雙腿,為我的長途旅行做保護。我終於得以在2015年2月下旬,開始了我第一次真正意義的旅行。 有了佛菩薩的加持,果然不一樣。 首先,本來我有暈機和暈車症,每一次坐飛機,睡不著,吃不下,坐不住,從上飛機到下飛機,體重足足減三磅。但是這一次,飛機還沒沖上天我就睡著了,一路順利到台灣。回來也是除了吃飯上洗手間外,一路睡到終點,破天荒第一次沒有飛機恐懼症。 其次,我因為長期的腿痛,不能走遠路,也不能站太久,即使走路也是一拐一拐的。結果參加師尊的法會,坐高鐵、搭計程車,絲毫沒有不適感。在迎師的時候,排了很長的隊伍,別人走得很快,我居然也能跟得上。在台上坐那麼長時間,都還ok,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奇蹟。 其餘的時間,我還可以去旅行,整個台灣差不多走透透,從南到北,從東到西,坐高鐵、捷運、火車、公路局車、計程車,什麼車都坐,參觀了很多名勝古跡和老街寺廟,越走越勇,同行的同門全部走到腳腫,隨行的道伴更是在十天後選擇棄權,只有我仍然健步如飛。最後大家總結一致認為:跟上師旅行,要好幾批人輪流才能跟得上。我想,應該是參加師尊主持的阿達爾瑪佛、大幻化網金剛和虎頭金剛這三場最大的法會的緣故,奇蹟出現了,我的腿不痛了。 俗話說:越是最親近的人越難度。這一次旅行,雖然沒有弘法任務,但是我卻成功說服了我在台灣的親人去參加師尊的大法會。我的這些親屬都不是真佛宗弟子,而且是老的老,病的病,如果這一次再不讓他們去灌頂,就沒有機會救他們了。我就是憑著這樣的心念去遊說他們:只要去灌頂,七世可成佛。結果連兩個坐輪椅的親戚至少二十人,全部去參加法會。... Read More
不可道之「道」 文/蓮慈金剛上師
不可道之「道」 文/蓮慈金剛上師 《師尊文集導讀》 法王作家蓮生活佛散文詩合集《隨心所悅》中「真正的道」一篇:「妙覺豈有大豈有小/可自成宇宙/可融入宇宙/這才是真正的道/沒有誰可以貶低誰/太古的覺悟與現代的覺悟/沒有特殊的信號/我你他/歸結到妙覺時既獨立又融合/不謙虛也不狂傲」。 這篇詩很簡短,我相信大家念起來似懂非懂,因為師尊講的是「道」。師尊在文中兩次提到「妙覺」的名號。師尊曾教過,「等覺」是十地菩薩,「妙覺」就是佛。所以師尊提到妙覺時,我們應知道,這是一個圓滿得證的佛的境界。在這個圓滿的境界裡,師尊說,豈有大豈有小。 人在世間,一定分大小,做官的,分小官、大官、大大官;和尚也分大和尚、大上師、大大上師,各行各業均依其背景和成就等等的階層而有分別。即使是十法界,也依心靈的境界而分成佛、菩薩、聲聞、緣覺、天、人、阿修羅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但事實上,到了「妙覺」的佛境,是沒有分別的,法界一如,這時才是真正平等圓融沒有分別;可自成宇宙,也可以融入大宇宙,這樣的境界,才叫做真正的「道」。 「道」,只可意會,無法講得清楚。師佛慈悲,還是藉文字寫給大家看,如果完全不可說,眾生如何知道求道?所以師尊一再地用文字正說、反說、偏說,讓眾生稍微有一點「道」的概念。沒有誰可以貶低誰,這一點確實沒有誰可以做到,修行越差越做不到。「太古的覺悟與現代的覺悟,沒有特殊的信號」,這句話也是一個重點。就是千古以來的覺悟跟我們現代人的覺悟沒有兩樣。科學可以日新月異,文明可以不同,習性可以不同,但是佛性的覺悟,自古以來都一樣。 所以師佛告訴我們,一悟永悟,不是今天開悟,明天糊塗,如果還是每天在悟與不悟之間,那絕對是錯「悟」,不是「道」。我你他,即是我、人、眾生,歸結到「妙覺」的時候既獨立又融合,即是自成宇宙(獨立),又可融入宇宙(融合)。如果能與宇宙虛空融合,那一定也能與所處的人、事、物融合。由此可見,凡是不能融合,有忤逆、有爭執,仍在世間相之中。 本來宇宙最初是一個大混沌,沒有天、地、人之分,沒有空與有之分,後來因緣改變,無極生太極,再分陰陽兩儀,四象八卦……,越分越多。所以現在爭執、戰爭越來越多,國與國、民族與民族、人與人之間,境界越低,歧視越嚴重。而「妙覺」是逆人間習性而修,修到沒有得修的時候,字典裡面就沒有了謙虛與不謙虛、狂傲與不狂傲。但是當自己還在覺悟中時,當然要謙虛不可以狂傲。謙虛與狂傲,也不能絕對判斷一個人的境界,謙虛太過,變成虛偽;謙虛太少,就是狂傲。修行的覺悟不是用說的,所以師尊才有不可說之說;修行是要往內心裡面去覺悟,這樣才叫修行。 見道、行道,實踐道,當行為符合道的時候,才是證道。這時候,自然就會明白師佛這首詩的真實相。 轉載自真佛報總社部落格『佛心佛情』專欄及『蓮慈法音』專欄 [yt video=”WXgTGoRl8i4″ width=”720″ height=”405″... Read More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