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週的同修會上,我有一個問答題問同門:「如何把每天所做的每一件事變成佛事?以佛堂每個月布施熱食給流浪漢為例,請回答。」
有同門回答:「佛陀講三輪體空,沒有布施的人和對象,布施完就忘了。」
三輪體空是沒有布施的人,沒有布施的對象,也沒有布施物。既然是這樣,那麼義工為什麼要穿上華光功德會的制服去派食物,穿制服表示要宣傳自己,是有布施的人,派食物表示有布施的對象,這是什麼意思?如果做不到三輪體空,又要如何做才能符合修行的原則?
制服上印有真佛宗的標誌,代表的是佛菩薩的精神。穿上制服去布施,代表佛菩薩上師三寶賜福眾生資糧,是菩薩慈悲喜捨的表現。以這樣的心態去布施,才能讓眾生生出對佛菩薩尊敬的心,提升眾生的心靈和志趣。
有人問:「聖人說左手行善不要讓右手知道,但是在派食物的現場,義工有照相,還要登在媒體上流傳越廣越好,這樣不是違反三輪體空的精神嗎?」
其實照相與穿制服的意義一樣。照相不是為了自己出風頭,不是為了自己上報紙,所謂佛事,一切功德都是迴向佛菩薩上師三寶。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,一定是依據佛菩薩上師三寶的教導而做,不是為了漂亮而穿制服,不是為了出名而照相,不是為了利益而行善,總之,凡為自己均非佛事,還是一介世俗凡夫而已。
在布施時,佛子亦絕對不可以有自己比對方高尚、對方是骯髒的想法,以分別心去布施,這樣的善行,只會增長自己的傲慢心,滋長自己的五毒。
行者每做一件事之前,一定要想清楚,我在做什麼?為什麼我要做這件事?如果做每件事都能將自己的心態調得正,符合佛陀的教導,這就是在修行。雖然每個人都會做善事,表面上看形式是一樣的,但是內在卻大不同。只要佛子的心靈是清淨的,無形中自然會感染和教化身邊的人變得清淨。一個人就是一個法輪,法輪所到的地方,這個地方的大環境,就會得到清淨,這就是轉法輪。
祝福大家,都能夠善用自己有限的生命時光,去做好每一件佛事,成就一個真正的大修行人。
Similar Posts
頭銜與名位 不代表修行境界
文/蓮慈金剛上師 有人問:「修行為了什麼?是為了當上師、教授師、法師、講師、助教嗎?」 Read More
無常就是常
文/蓮慈金剛上師 蓮生師佛說,弟子的相應,就是祂的快樂;弟子的解脫就是祂的欣慰。所以弟子們一定要修蓮花童子上師相應法,不斷增加自己與師佛的相應,不斷迴向師佛更加健康快樂,更加長壽自在,弟子們要用自己的菩提心和實修去供養師佛,老實實修,老實做人,老實行善,這是弟子們能夠給師佛的最大的報恩和供養,也是師佛最樂意接受的禮物。 師佛說:「一切根本沒有事。」在我還沒有皈依真佛宗之前,一切當然有事,有得失、有痛苦、有煩惱。但是從我中年之後,因為有師佛的接引,我真的慢慢的改變,我不再有事。我認為,師佛的法語智慧,正是我們的傳家至寶,是師佛給我們的最好、最大、最厚重的禮物。 除此之外,我們不應該再向師佛妄求太多,雖然師佛展現的是十七歲的心靈活力,但是師佛的肉身已經是七十一歲,我們怎麼還能像個無知的孩子一樣,無止盡地妄求。因為肉身會老會病,最終壞掉。所以,弟子們只要不是生死大病,只是一點小小的病業,不用去妄求。 我們要求的,是如何堅固我們的道心不退轉,支撐著我們邁向究竟回去的路。我認為,我們的慧命才是最重要的。因為,業障終會顯現,沒有人能逃過業的魔掌, 病業隨時如影隨身,死亡終會到來,我們只能將這些看成平淡,看成平常,體認無常就是常。只有我們的慧命不死亡,我們不就該懂得從肉體的追求轉成慧命不死的 成就嗎? 真佛行者們,在自己還有健康,還有一口氣可以撐起來,真的要好好地發願努力修行,善用自己這一生剩餘的寶貴時光,早日成就蓮花童子呵! 轉貼至真佛報總社部落格『佛心佛情』專欄 Read More
關於問事
文/蓮慈金剛上師 許多人有這樣的疑問:為何同樣求加持,有人感應很迅速,有人卻很慢,差異在哪? 這是因為每個人所求不同、困難程度、個人的信心和自身業力與接受指導之配合度不同有關。比如問事時佛菩薩指示要做多少功課,持多少遍咒語,或是誦多少遍經等等,結果完成數目後仍未如願,表示這件事情的困難程度很高,而自身的福分不足,業障較重,自己的期望目標過高,所以改善不明顯,還需要繼續做,直到明顯改善。 許多時候問事求加持並不是一次即成功,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,解凍需要時間和耐心。求加持後,還要多來佛堂參加法事照佛光,慢慢所求之事自然有轉機。如果只是求一、二次加持,沒有達成願望即失望而走,以致錯失成功的機會,就非常可惜。 有些人來問事,經常寫上幾種選項請佛菩薩挑,比如找醫生看病,列出幾名醫生的名字,問佛菩薩哪一個適合?也有列出幾間房子的地址,請佛菩薩選哪一間適合,是租還是買?有找工作的,有找合作伙伴的,有找結婚對象的等等,雖然看起來這樣做是能選到比較好的,但是這其中也有漏洞。問題是佛菩薩只能在你列出的名單中選擇,不見得一定是高分。如果你的運氣是這樣,你列出的名單也不會超出這個範圍,比如列出的名單中最高分數是七十分,佛菩薩也只能選七十分的給你。即然命運是這樣,那是不是請不請佛菩薩選結果都一樣?還是有差別,如果不請佛菩薩選,你很可能挑到的是不及格的分數,遇到壞人或?子,多走彎路,勞神傷財,甚至情況更糟。 很多時候,自己喜歡的,就是自己的緣份,也是自己的命運。金母只能告訴你一個在你的命運之內的參考選擇,決定權還是在自己。如果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或願望,不能怪佛菩薩不靈,因為,這不是佛菩薩讓你去做的,是你自己的意思,佛菩薩的加持是助緣,結果如何,還要看自己的福分。 無論如何,求加持作用明顯與否,佛子都應懷著感恩之心,懂得感恩回報之人,必得神佛歡喜,自然有貴人相助,改運趨吉,後福綿綿。 Read More
蓮慈法音: 一名英國佛學教授的學佛心得
文/蓮慈金剛上師 Read More
[師尊文集導讀] 無諍三昧
文/蓮慈上師 有句俗話說: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。可見,口是禍事、諍執的開端。所以,「諍」字以言字為旁,表示由口而起。 師尊在第244冊文集 「無諍三昧」一文,一開頭就點出,「現在的人,早就忘了佛陀偉大的精神之一――無諍。」 現在的人,從小就訓練口的能力,口舌伶俐、能言善辯的人,自然出類拔萃;現在的人,為了爭勝,免不了鬥來鬥去,互揭瘡疤、隱善揚惡,盡其所能無所不用其極。爭執的結果,雙方皆毀損。 為什麼會有爭執?無非二個字――好勝。每一個人都想當勝利者,所以自然就會辯到底。但是想一想,諍的結果,往往是兩敗俱傷。很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,平時很好的一個人,有一天突然跳起來,製造了一場戰爭,接下來,他就要承受戰爭的苦果,所有的人看到他,好像看到毒蛇一樣,避而遠之。 前段時間媒體報導,香港有一對未婚男女,在結婚前一個星期,發生爭執,女方一時氣不過,沖到陽台,一個不穩,竟栽下樓,跌死了!因為幾句爭執,就失去一條人命,我相信,如果再來一次,男方一定不會與未婚妻吵到底,一定會讓她一下,不致於造成了心中永遠的痛和虧欠。而女方也會懂得體諒愛護男方,不會為了幾句爭執,就喪失神智釀成悲劇收場。像這種因為小事而釀成大禍的例子,舉不勝舉。只要打開媒體,不是父子相吵,子殺父,父殺子,就是子殺母,兄弟姐妹自相殘殺,也有學生殺老師,徒弟殺師父,全是殺來殺去,打來打去,完全亂了五倫。近些年還有恐怖分子,濫殺無辜,殺的都是完全不相干的無辜百姓,這個世界完全與過去不一樣了。 這一代已經忘記了佛陀的無諍三昧,下一代更可想而知,世界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?所以,做為一名佛教徒,還是要守口,修無諍,從自身做起。一人修無諍,帶給社會就是一分清淨的力量;二人修,帶給社會二分力量;一傳十,十傳百… …,一直傳播下去,就像師尊在文中的結語一樣:「我無諍。你無諍。他無諍。一片祥和。」 為了人類的下一代,就從少說一句話,多做一件善事,來啟修我們的無諍三昧吧! Read More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