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師尊文集導讀》
蓮生活佛文集導讀-第289冊《如夢如幻》
我的人生觀(真空見解)
那一天,在現實人生,一旦徹底明白了這一生是夢幻泡影,不思善惡,出離一切,不予取予求,讀者們或也能像師佛一樣,豪氣的說出:「我死後,只有三個字:『無干涉』!」幸哉!
那一天,在現實人生,一旦徹底明白了這一生是夢幻泡影,不思善惡,出離一切,不予取予求,讀者們或也能像師佛一樣,豪氣的說出:「我死後,只有三個字:『無干涉』!」幸哉!
--師尊文集導讀 文/蓮慈金剛上師 蓮生活佛盧師尊文集第245冊《古裡古怪集》中「問壽命有多久」一文,師尊在文中用自己本身的例子加上詩,來勸醒眾生,壽命天註定,算壽命只能是徒增煩惱和恐怖。師尊在書中的例子證明,沒有一個人能夠面對這樣的死刑宣判。所以師尊說,以後不再幫人問壽命了。 在文中,瑤池金母有一句話,我覺得對修行人很重要。金母說:「盧師尊的壽命不可算,因為你是修行人。」這句話雖然金母是說給師尊聽的,但是對一般修行人 來說,也可以做為座右銘。因為大修行人一言善,則度人千萬亦善;一言惡,則度千萬人亦惡。善增壽,惡減壽,故壽命掌握在自己手中,能自主生死。 今年是我出家二十周年,剛好我讀到師尊的這篇文章,感悟頗深。回想當年,金母示現一把大剪刀在我的頭上,幾天後,我就剃度出了家。我的出家遇到家人和親 戚的強大阻力,但是對我卻構不成絲毫的障礙。因為,在金母示現的像剪樹一樣的超級大剪刀面前,一切的障礙一刀而斷,我的出家是金母幫忙的。 從出家的那一天開始,師尊就讓我用金母的靈力幫人問事,後來又賜給我一座廟──華光雷藏寺。從那以後,我主持道場廣開善門,經常是一天問事就超過八十人,信眾如流水一般。開道場主持法會接引信眾,到現在已二十年從沒間斷。同時,我又發心幫師尊做文宣,將師尊的佛智和真佛密法的精髓印在《真佛報》上,傳 到世界各地。印一份《真佛報》,等於是印一本經書,每期印幾十萬份的真佛報,一做就是二十五年,這是多麼大的善事啊!我何其有幸! 如果二十年前,金母沒有拿大剪刀讓我當機立斷馬上出家的話,我可能這二十年只是一名家庭主婦而已。但是當年我選擇乖乖的甘心出家,再也沒有後顧之憂,全... Read More
心窗開關自在 文/蓮慈金剛上師 《師尊文集導讀》 法王蓮生活佛盧師尊散文詩集《隨心所悅》中「逸去的晨露」寫到: 「他們曾互相憎恨殺戮/他們也曾互相珍惜/只一瞬間/就是逸去的晨露/記憶中太多如此相同的事/很好很親密的朋友眷屬/只一瞬間/互相遺棄與互相侮辱/白天與晚上只一瞬間就一閃而逝/黑暗光明亦然如此/天堂與地獄也是如此如此/生存與死亡很迅速/迷與悟/想一想人們真的有夠盲目/名位財利色慾男女/花開一瞬間/貪瞋癡身口意/清淨與不清淨/如何不去悟/我的心/很安靜的開窗閉窗/自知自己應該走怎樣的路」。 這一篇散文詩寫的是娑婆世間的眾生相,也是我們大家曾經經歷過的故事。想一想我們走過來的路,從小學、中學、大學到進入社會,一定會有各種不同年紀、背景相似的朋友。但是到最後,正像師佛所說的,像早晨的朝露一樣,一瞬間不見了。有些固然是因為環境改變而失去聯絡;但是也有的由最初的親密變成陌路,甚至反目成仇,互相怨恨。 好朋友為什麼會離開?師佛在文中點出重點:是因為「名位財利色慾男女,貪瞋癡身口意」的因素。以我自身的例子,記得我從中學開始,有一個非常要好的閨蜜,那時她家是桃園的地主,花園洋房非常漂亮,佔了整條街。她常常邀請我去她家玩,晚上就在她家過夜。我們常常黏在一起,好到如膠似漆,做什麼事都在一起。 記得有一次她幫我介紹男朋友,一起吃飯時,她讓男生幫我夾菜,結果男生因為緊張,將一整瓶的胡椒粉打翻在我的湯碗裡。雖然是五十幾年前的事,那一幕到現在我還記得。一直到大學畢業,出國後我們還保持著聯絡。有一次收到她的信,說她的爸爸生意失敗,要向我借錢。當時我只是個窮留學生,當然沒錢借她。從此,這個友情就沒有了。友情在利益面前,很容易就不見了,這是財利影響的例子。還有爭名奪利、男女情愛等的例子,舉不勝舉。 正像師尊文中所說,這種無常的變化是很難預料的;白天與晚上的交替,只一瞬間而已。人心的變換,更是在天堂與地獄來來去去,快樂的時候感覺在天堂;仇恨憂傷的時候,感同地獄一般。人的生與死,同樣極為短暫,如曇花一現。上個月還在欣賞楓紅花艷的大自然風光,現在卻是樹禿花殘滿地凋零。時間一閃即逝,一切終歸結束。而在此過程中,如果不修行,眾生永遠不知道自己生生世世活在輪迴中。 所以,師佛在散文詩的最後點出重點:「我的心/很安靜的開窗閉窗/自知自己應該走怎樣的路。」窗代表心,能夠很安靜的開窗和關窗,表示師佛完全能夠自主自己的心。只有明白自己的心,看見自己的心,才能自主開關「心」窗。師尊說:「我的心/很安靜的開窗閉窗。」很安靜表示心中絲毫不起伏,這就是自主的現象。而眾生的開窗和關窗,砰!打開,全天下都知道你在生氣;砰!關上,從此老死不相往來。這就是不能在適當的時候,開窗和關窗的眾生相。 釋迦牟尼佛說:「佛學就是心學。」密法的觀修冥想,正是訓練心念,從像瀑布一樣的心念變成小溪流,再變成一個平靜的湖,波瀾不起。所以,這一篇最重要的是最後一句:「我的心/很安靜的開窗閉窗」,這就是心的成就。 [yt video=”Em2x7n_q1yw” width=”720″... Read More
文/蓮慈金剛上師 蓮生活佛盧師尊的文集和開示,蘊藏無窮無盡的智慧在其中,可以引導佛子跳脫凡胎肉身,與宇宙大智慧尊相應。師尊的智慧的文章,我覺得讀一遍遠遠不夠,要一而再,再而三的用心讀誦,反覆咀嚼。 盧師尊的第244冊文集《心的悸動》中「回歸無知」一文,師尊指出,回歸無知,是回歸道家的清淨沖虛成道的境界,也即是佛教的涅槃成佛,並不是真的無知;是無所不知,卻不放心上,是明心見性的真知。 師尊在文章中提到一句很深的行話:學佛是在做準備的功夫。準備什麼?準備佛子的佛骨,而佛骨是由積功累德而來。佛子所做的一切,都是在為佛骨的建立做準備。 在這世間,雖然五花八門,每一個人所爭所要的,都是一樣的東西。每一個人的願望離不開財色名食睡的範圍。如何超塵脫俗,恢復自己清明的性靈?唯佛法能治。佛法是調心法,調整佛子的身心達至平衡的解脫法門。 學佛不是一蹴可成,要次第起修,一點一點深入,一點一點累積,還要有善知識的引導和佛子的努力鑽研,才能慢慢深入到佛法的大海。學佛法的過程中,要用到見、聞、思、修的功夫,用眼睛去看,用耳朵去聽聞佛法,看了聽了之後,要去反覆思考,將聽聞到的智慧法語印入心中,不令隨著時間、空間、環境等等的變遷而忘失;直到變成了自己的智慧才算是明白,明白了以後,才能做最後究竟的修行功夫。 可見,佛法離不開佛書,離不開佛陀的道理,更離不開成就的善知識。我發覺一些新皈依的同門,常常一段時間之後就不願意來佛堂修法,自己躲在家裡不知道在做什麼?有人說在家做唸經的功課,但是如果不懂經義而讀經,唸千百億萬遍也不可能開悟。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,三藏十二部佛經,窮一生的時間也無法讀得完,更何況是明白? 這篇「回歸無知」是開悟的大成就者蓮生活佛盧師尊,告訴我們的至理名言。我認為,學佛學佛,還是要跟前人來學,依法還要依人。只有走過這條路的前人,才能告訴你如何走才是正確的,如果沒有多生多世修出來的福分,不可能在這一世,跟隨到真正有證量成就的師父學佛。今天大家既然皈依了真佛,就要好好跟佛學習,不要入寶山而空回,白白浪費這一生,這一很奇妙的、要修很多世才能在今世成熟的大善因緣。 Read More
《師尊文集導讀》 蓮生活佛文集導讀《小語與小詩》 要學習「水」(上) 文/蓮慈金剛上師 佛在天邊,人在世間,如何能夠「合而為一」?乍聽起來極不可能,但是它是可以的,是可能的,它真的可以造化我們。功夫下得深,鐵杵磨成針。我如今深深的領悟是,我們在修法,在稱主尊的名號,在結主尊的手印,在持主尊的心咒,雖然是在呼喚遙不可及的天邊,但其實我們在修法,不是在呼喚祂,而是在呼喚自己,是在喚醒自己的佛性;我們呼喚的是自己的佛名,呼喚自己的咒語,呼喚自己這一尊佛;這就是密法的奧義。這是對自己所下的最深的覺醒的功夫,是自我的教育,這種教育至高無上,無與倫比,天下第一!我們與祂本來就不分的,本來就是合一的,祂就是我,我就是祂,正如真佛密法所教的,無二無別。 我昨日剛收到師佛最新的著作第287冊《小語與小詩》,上個禮拜六「真佛般若藏」才放了精彩影片介紹這一本新書,我居然已經收到了,真幸運! 我看到了〈要學習「水」〉這一篇。老實說,我這一次拿到這本書,跟過去286本一樣的打開來看,但是,才翻開幾頁,雖然師尊的文字還是那麼美好,句句真理,但是很奇妙的,我第一次有種不一樣的感覺,文字如此美妙,意義依然如此深遠,但是這次居然連同文字之外的那片空白,也深深的觸動我的心靈,這是我拜讀師尊著作前所未有的覺受。 我體會到,固然人跟人的溝通,需要藉著聲音語言文字形象來交換智慧、情趣達到彼此的瞭解;然而心靈得到昇華的瞬間果然是不需要這些的。這樣的體驗是隨著師佛及諸尊經年累月的薰陶點化加持,慢慢靈性上的覺悟的銳變,不知不覺中由有相入於無相,由有形歸於無形,一切自自然然超乎言語文字之外了! 看看師佛為什麼教導我們要學習「水」呢?師佛說:「水有五德:一、清淨一切。二、水力無窮。三、變化無窮。(海、雲、雨、霧、霜、冰、氣)四、自處卑下。五、尋覓方向。」這五種美德,光字面上看,就有很深的深意。確實,水可以洗清一切污濁;水又可以發電;水能自處卑下,給它一個大海的地方,它可以大,給它放在小瓶子,放在廁所,放在水溝,放在爛泥,它都可以自處;堵了石頭或任何障礙物,它也可以改道。因為水有這種種的美德,師佛尊敬老子所推崇的水,(老子自稱「若水」)所以祂也學習「水」的美德。 師佛進一步教示弟子,如何行水的教化?師佛說:「強時,摧破一切業。弱時,自處卑下。」當我們要強硬的時候,可以像水一樣強大,摧破一切黑業。當我們選擇弱的時候,我們可以謙卑低下。祂又說:「柔情似水。動如水。靜如水。」人居然也可以修成這樣,動的時候像水在動,靜的時候也像水一樣靜。「我能適應任何環境(若水)。我清淨如水。提起自在。放下自在。我的思想是『無礙哲學』。到了『若水』的境界,自然能:『容清納濁』。」區區之水居然可以用來教導眾生到這個地步?!太神了!確實,我們看師佛平日作法、行法,就像一尊力大無比的金剛,祂可以隨時隨地幫我們消災擋業,去除一切障礙。因為祂強,五百萬弟子心甘情願去追隨學習,依教奉行;因為祂強,成了我們這一生的根本依止;正因為祂學習「水」的力量。而這一句「弱時,自處卑下。柔情似水。動如水。靜如水。我能適應任何環境(若水)。」我最近也有很深的覺受。疫情期間,很多弟子都不能去西雅圖親近師佛學習,在祂的身邊,弟子的人數跟往日是不一樣的。然而師佛還是照樣的教法不斷,法會不斷,沒有停止,能屈能伸,能動能靜,這不就是修行人「水」的美德?! 而祂的「柔情似水」,我最近也體會的非常深。因為疫情加拿大封關,邊境不開放,所以沒能像往年一樣下去美國。2021年11月底,關口忽然有條件的開了,要72小時以內的核酸檢測,正在研究著如何過關,晚上竟然就夢到師尊出現,要我去問事。這是生平第一次夢到師尊讓我去問事。我已經很久很久都沒有進去祂的問事房。印象最深的一次,是我剛出家,金母說我可以幫人問事,因沒有經驗,師佛就吩咐我到問事房觀摩。那一次是師尊親自叫,這一次是夢中叫。三十年之後去問事,師佛對待弟子的示現給了我很大的震撼,是的,我被師佛奇妙的溫柔氛圍深深震撼到。 2021年12月7日,我一個人問事,卻拿了五個人的問事表進去。因為我覺得我是上師,我一個人去問事不應該,我不能棄有急難的同門於不顧,所以就自以為是的遞了五張問事表進去。接待問事的是年輕一輩的蓮麒法師,長得高大端正,很有學問很優秀的樣子。去的時候我不知道要怎麼樣進去問事房,心裡很忐忑。師尊用完午飯,我趕緊跟在後面,見他們要進門了,我忙追問蓮麒法師:「師尊要我來問事,我該怎麼做呢?」他出乎意料回過頭來說:「在下雨,你把鞋子放在屋檐下,才不會淋濕。」哇!這麼細心的還是第一次碰到!一下子心就安了! 踏進房間裡,好乾淨,地板換了新的,顏色又漂亮,又舒服,整個房子裡充滿了師尊、佛菩薩的靈力,超強超好。法師進進出出很忙,每一個問事的同門都拿了供品來,過一陣子法師出來對我說:「因為師尊問事只有一個鐘頭,我們預約的人事先都已經排好了,你現在有這麼多張問事單,可能時間上會很緊迫。」意思是一個人問事就一單,不要五單。我一聽忙回說:「瞭解。」當下在心裡告誡自己,下次不要這樣造成人家的困擾!難得法師中規中矩,一絲不茍,我當場受教。他對我還是非常的優待,讓我第一個進去。我先等在門外,看著師佛坐在問事桌前,很清淨,很溫柔,很自在,邊搖鈴,口中邊用台語喃喃奉請瑤池金母下降。我的心靈一下子也灌滿了清淨溫暖的上好覺受。我畢恭畢敬小心翼翼的閃進去,啊!桌上滿滿的都是我的問事信,我有一點心裡不安,師佛會不會嫌我拿那麼多單?但是師佛沒有,還是和藹可親的一一解答。我問師佛:「我很久沒有灌頂了,可否請師佛賜我一個灌頂?」我都沒寫求什麼灌頂,師佛也不以為忤,悠然自在的看向桌子上我帶去的那一籃供品,裡頭有花香燈茶果漂漂亮亮裝滿了一籃子。師佛很高興的順手拿了朵紅花,緩緩的剝了一片又一片,共二片花瓣持在手上,說:「就給你灌這個。」我一看祂拿二片紅花,立即乖巧地跪將頭湊上前去張開嘴,由祂將花瓣放入我嘴裡,如獲至寶地把花瓣嚼碎咕嚕吞下肚去。那邊師佛回覆著那封封問事信邊慈悲的說:「很多病啊!」每個人同樣全賜下了好幾道符。桌上物件更多,更亂了,在旁幫忙拿符的蓮麒法師忙到手忙腳亂。天啊!還有三個人要燒紙金,每個人的符又不可混在一起,我趕忙站起來湊前用問事信把符一封封分別包起來。師佛有求必應,溫溫柔柔,求什麼加持什麼,又快又準,有條不紊,精神飽滿,完全不被我們影響絲毫,穩如泰山,卻又春風自在。待五封問事信都問完了,師佛仍像彌勒佛般笑咪咪的看著我,而我這個笨弟子就抱著那一堆信跟師佛頂個禮,小聲說了句:「我回去了!」咻!一溜煙跑了。 經師佛這一看似不經意的灌頂,我現在看到這篇文章,再回想起當時的情景,恍然大悟,祂對眾生真的隨時可以「柔情似水」,可以動如水,靜如水,完全無礙自在,適應任何環境,適應任何一個帶業的眾生。我也終於能夠清清楚楚看明白,祂的修為已是達臻爐火純青任運自如的無上境地了。反觀我們凡人想要強的時候,不是裝得像個無敵鐵金剛,就是像個咬人的惡犬;而想弱的時候,心裡是萬分委曲,萬不得以才被逼弱下去的。原來真正要修到「若水」的境界,是提起的時候是自在,放下的時候也是自在。以身為弟子的理解來看,密教「空性」「自如」「自在」即是道家返樸歸真至高靈性的「自然」。師佛當日意外地賞「紅花」給弟子,弟子吞下肚的灌頂,豈不猶如一滴小水滴回歸入大海,一次師徒間「若水」的「自然」因緣交融?! 頂禮恩師蓮生佛!嗡。咕嚕。蓮生悉地。吽。 Read More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