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milar Posts
談供養的誤區
《密法答疑》 文/蓮慈金剛上師 關於供養,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很容易犯。 施主布施金錢或物資給道場或出家眾時,如果施主心中產生的是自傲的心態,將出家僧看成是不如自己的人,認為自己是在施捨恩惠給出家人。這種不是出於尊敬和慈悲心的供養,將導致越布施越傲慢,反而增長了自己的業障。 又有善信在參加護摩供養後說,他感應到供品不夠。我告訴他:「佛菩薩讓你感應到供品不足,是因為你的供養不夠。」供養不只是道場的事,是每一個參與者的心意。多年來,很多人都認為,所有的供品都要道場準備。固然道場會準備基本的供品,事實上所有供佛的機會,都是要大家做的。每個人盡自己供養的心力,個人做個人得,自己的福田要自己種。除非認為自己的福田足夠,或者是認為自己已經親證佛果,這樣才不用供養。如果還是覺得不足,還沒有成就,就要跟隨師尊、僧寶,藉著道場的每一場法事,努力去實踐去累積供養的功德。 懂得供養後,還有一個關於供養的觀念。護摩時有善信將貴重的供品貼上「不下爐」的字樣,因為較貴重,要留下來自己用。這樣的做法對嗎?便宜的供品給佛菩薩,貴重的留給自己,顯然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。 比如有一次護摩,有善信在供香的盒上寫著「不下爐」三個字。信眾不懂尚情有可原,但是弘法人員和義工不能一味地隨順眾生,將供佛的供品妄自分成「下爐」和「不下爐」兩種,要教導信眾正確的供養觀念。師尊教導供養就是在培養「捨」的發心。佛菩薩是最尊貴的,所以應該將自己最喜歡的供養給佛菩薩,而不是自己不喜歡的才供。即使供的是很值錢的黃金、鑽石尚且要捨,更何況只是普通的供品。 要知道,這一世不富裕,因為前世不能「捨」,如果這一世求遍天下大佛大菩薩,還是不靈,就要檢討一下自己,是不是自己小氣? 師佛慈悲每個星期帶領眾生做護摩供養,弟子們就要藉此機緣學習布施,這一世供多少,來世就得多少,如是因,如是果,因果不爽啊! Read More
蓮慈法音:修文殊菩薩篋劍觀要義
蓮慈法音:修文殊菩薩篋劍觀要義 Read More
感恩師尊的當頭棒喝 文/蓮慈金剛上師
感恩師尊的當頭棒喝 文/蓮慈金剛上師 師尊蓮生活佛最近開示時,罕有的現嚴肅相講「戒律」。就這個問題談一下我個人的觀點。 師尊蓮生佛傳真佛密法,已經四十多年以上,從外法到內法,到現在傳的金剛法,從初級開始一直深入,隨著大法的普傳因緣,弟子們修習真佛密法幾十年,要進 一步深入學習更高層次的法門時,必然需要調整自己初學的狀態。比如上幼稚園的小孩,老師是用哄勸的方式教學,上小學、中學、大學又各有不同的教學方式。所 以,我覺得這是真佛宗從開始到現在,慢慢的演化過程中,必然要經過篩選和嚴格的教育。否則 ,弟子們沒有辦法升入更高的學府。可見,這是師尊、佛菩薩對弟子更深的一種關愛的現象。 ... Read More
不可道之「道」 文/蓮慈金剛上師
不可道之「道」 文/蓮慈金剛上師 《師尊文集導讀》 法王作家蓮生活佛散文詩合集《隨心所悅》中「真正的道」一篇:「妙覺豈有大豈有小/可自成宇宙/可融入宇宙/這才是真正的道/沒有誰可以貶低誰/太古的覺悟與現代的覺悟/沒有特殊的信號/我你他/歸結到妙覺時既獨立又融合/不謙虛也不狂傲」。 這篇詩很簡短,我相信大家念起來似懂非懂,因為師尊講的是「道」。師尊在文中兩次提到「妙覺」的名號。師尊曾教過,「等覺」是十地菩薩,「妙覺」就是佛。所以師尊提到妙覺時,我們應知道,這是一個圓滿得證的佛的境界。在這個圓滿的境界裡,師尊說,豈有大豈有小。 人在世間,一定分大小,做官的,分小官、大官、大大官;和尚也分大和尚、大上師、大大上師,各行各業均依其背景和成就等等的階層而有分別。即使是十法界,也依心靈的境界而分成佛、菩薩、聲聞、緣覺、天、人、阿修羅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但事實上,到了「妙覺」的佛境,是沒有分別的,法界一如,這時才是真正平等圓融沒有分別;可自成宇宙,也可以融入大宇宙,這樣的境界,才叫做真正的「道」。 「道」,只可意會,無法講得清楚。師佛慈悲,還是藉文字寫給大家看,如果完全不可說,眾生如何知道求道?所以師尊一再地用文字正說、反說、偏說,讓眾生稍微有一點「道」的概念。沒有誰可以貶低誰,這一點確實沒有誰可以做到,修行越差越做不到。「太古的覺悟與現代的覺悟,沒有特殊的信號」,這句話也是一個重點。就是千古以來的覺悟跟我們現代人的覺悟沒有兩樣。科學可以日新月異,文明可以不同,習性可以不同,但是佛性的覺悟,自古以來都一樣。 所以師佛告訴我們,一悟永悟,不是今天開悟,明天糊塗,如果還是每天在悟與不悟之間,那絕對是錯「悟」,不是「道」。我你他,即是我、人、眾生,歸結到「妙覺」的時候既獨立又融合,即是自成宇宙(獨立),又可融入宇宙(融合)。如果能與宇宙虛空融合,那一定也能與所處的人、事、物融合。由此可見,凡是不能融合,有忤逆、有爭執,仍在世間相之中。 本來宇宙最初是一個大混沌,沒有天、地、人之分,沒有空與有之分,後來因緣改變,無極生太極,再分陰陽兩儀,四象八卦……,越分越多。所以現在爭執、戰爭越來越多,國與國、民族與民族、人與人之間,境界越低,歧視越嚴重。而「妙覺」是逆人間習性而修,修到沒有得修的時候,字典裡面就沒有了謙虛與不謙虛、狂傲與不狂傲。但是當自己還在覺悟中時,當然要謙虛不可以狂傲。謙虛與狂傲,也不能絕對判斷一個人的境界,謙虛太過,變成虛偽;謙虛太少,就是狂傲。修行的覺悟不是用說的,所以師尊才有不可說之說;修行是要往內心裡面去覺悟,這樣才叫修行。 見道、行道,實踐道,當行為符合道的時候,才是證道。這時候,自然就會明白師佛這首詩的真實相。 轉載自真佛報總社部落格『佛心佛情』專欄及『蓮慈法音』專欄 [yt video=”WXgTGoRl8i4″ width=”720″ height=”405″... Read More
Leave a Reply